以長期的角度而言,這類型的心態倒是與我看到台灣軟體產業的一些生態相似(不代表全部都是如此);在一般常見的軟體專案上,大部分受限於預算、時程的壓力,身為軟體工程師的我們,通常必須為了順利結案的最終目標而努力,那意味著驗收通過、公司能取得營收。很多時候,為了「結案」,我們選擇捷徑、速成的方式,只想要在時限內能通過驗收標準而結案,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上,捨棄了「品質」、捨棄了後續的「可維護性」、捨棄了未來的「擴充性」,囫圇吞棗的隨意規劃、設計,甚至放棄規劃,直接請工程師開工;因為我們追求的是短暫(Short-Term)的目標,更何況會不會有相關延續的專案,仍舊是未知數,今朝有酒今朝醉。
長此以來,我們以這樣的方式「製造」、而非「設計」軟體系統,視野也許因此就顯得片段而零亂,軟體系統缺少整體的主軸概念,所以不停地在製造端汲汲營營,拚命地Push工程師做得更快、更好,看看如何可以重複利用寫過的系統、寫過的元件,以便執行下一個專案、更快製造出軟體,其實這像極了製造業叫生產線工人的速度加快的道理。
我們不善於High-Level的思考,因此我們政府只會喊像"MADE In Taiwan"這樣的口號,製造在整個產品週期(Product Life)中,是最容易被取代的一環,也是毛利最低的一環,只要有相同(或更高)品質,但成本更低的工廠,製造者隨時可以被取代,我們樂於幫所謂的大廠代工,願意做別人的下游;相對於這個角色,將製造外包的公司,也就是擁有品牌、擁有High-Level思考視野的公司,利潤明顯好上數十甚至數百倍,例如:Apple公司與代工零組件的鴻海,既然都是為了商業利益,當然要往高價值的上游走去。
如果我們甘於做低階的製造者,不想提升自己的思考視野,早晚將會被取代!!
我們選擇了辛苦且低價值的部分,我們想著自己的營收,藉著需求確認的動作讓客戶畫押,據此希望減少需求變更,卻少去思考如何藉著軟體系統成為一個Solution,可以真正幫上客戶的忙、解決他們的問題!
資訊科技(IT)是輔助人的「工具」,卻總是莫名其妙成為了一種「目的」,也就很難再增加「價值感」在軟體開發上,因而客戶願意付出的預算就更低,軟體公司為了生存,接了較低預算的專案,工程師Routing的開發卻總為了應付「結案」這檔事,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....
臺灣的工程師工時長、也很努力,但相較於國外同性質的工作,我們的所得卻更低、生活品質更差,若不往High-Level的思考、設計前進,早晚也得像現金流(Cash Flow)的老鼠一樣,不停的繞圈圈瞎忙,而走不出胡同。
再回頭看看國外對於體育事業的經營,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(MLB)完整的生態、體制、基礎建設(硬體),對球員(資產)的保護,以及相關的配套措施,是需要處處用心的;若我們本地的軟體產業做的事是對的,為什麼國際上不見幾個著名的軟體公司是 come from Taiwan? 我們是不是該換個想法、換個心態,至少也要試試 "DESIGNED in Taiwan"吧。
希望藉著這篇文章,可以不斷提醒自己,不要落入短視近利的圈套,要注重宏觀且深具價值的努力,也希望政府及企業的經營者,適度的改變想法,站在「永續經營」的角度支持有潛質的選手,除了把事做對(Do the thing right),也要做對的事(Do the right thing),這樣才有機會成就更好的生態,其實也才有機會造就更多的營收,不是嗎?
文後感想:
將近五 、六年的軟體開發工作,漸漸的好像失去了以往開發的熱情,而疲於應付日復一日的專案目標,我一定是忽略或遺忘掉了某些東西,希望我可以找得回來,並且向上游走去,祝福我吧!
延伸閱讀:
- 蜜蜂現象
- 盧彥勳官方網站
- 盧彥勳發人深省的幾句話:
1. 「當我站在球場,我會奮戰不懈!」
2. 「有人覺得我運氣好,但是你必須要準備好,才會有好運降臨,最重要的是你如何準備自己」
寫的真好,心有戚戚焉. 在利潤至上的臺灣, 不管政府和企業都是如此.
回覆刪除